凯发k8国际一触即发

子公司动态

让世界见证中国静压力量——海西分院静压技术领航精密制造新纪元

作者:
时间:2025-07-04

在北京国际机床展的聚光灯下,凯发k8国际一触即发总院海西分院以“静压技术中国方案”为主题,携薄膜反馈式液体静压导轨/主轴/转台、纳米级气浮主轴/转台等硬核科技震撼登场。这场展示不仅是对国际精密制造技术的强势回应,更通过长行程静压铣磨床动态演示、航天光学元件现场加工等场景,向全球宣告中国在工业母机领域已实现从“技术破冰”到“生态重构”的跨越式突破。

一、硬核科技树标杆:静压技术的中国解法

(一)破局者:薄膜反馈式液体静压系统

面对国际领先的德国海浮乐公司的技术垄断与封锁,海西分院突破技术壁垒,独创了薄膜反馈补偿技术,攻克油膜刚度与精度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其核心元件采用弹性膜片结构,通过油压-形变-流量的闭环调控,实现流量动态自适应调节,在工作压力32-80bar范围内油膜厚度波动≤2μm,显著提高了超精密机床功能部件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静压支承刚度较传统滚动轴承提高10倍、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已形成液体静压导轨滑块、液体静压主轴、液体静压转台等系列液体静压部件,并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解决了我国超精密机床液体静压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极限挑战:纳米级精度破壁战

在半导体晶圆加工展区,直径800mm气体静压转台以径向/轴向回转精度≤0.1µm,转角精度±0.5"稳定持续运转,其采用的微孔节流+真空吸附复合技术,成功解决传统气浮系统承载刚度不足的痛点;面向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对超精密气浮主轴的重大需求,针对超精密气浮静压主轴结构设计、微孔节流器、微孔阵列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瓶颈,创新性提出对称式热耗散通道设计,有效抑制主轴非对称热变形,实现轴向/径向回转精度≤0.1μm,攻克SiC晶圆加工中刚性不足与热变形耦合导致的亚表面损伤难题,实现纳米级面形精度与亚微米级厚度一致性,轴向刚度较传统T型结构大幅提升,承载力突破4900N。

(三)跨界创新: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在国家重大光学工程——可控核聚变领域,海西分院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静压技术加持,成功研制出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超精密磨抛机床,实现了光学元件、陶瓷等硬脆性材料的平面、球面、非球面微米级/纳米级精度加工,实现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关键装备国产化。例如,UPG80光学元件超精密磨床加工元件面形精度≤2.75μm,表面粗糙度0.05μm;BP480五轴数控气囊式抛光机床加工元件面形精度PV<1/3λ,表面粗糙度Rq≤1nm。将核聚变装备技术转化为民用装备,开发门型立式加工中心和龙门加工中心为代表的精密金属切削机床产品,实现液体静压技术在通用数控机床的应用,保障机床高刚性、高精度。现场展示的V950H全静压门型立式加工中心,搭载该技术后直线轴重复定位精度达±1μm,无接触磨损使关键部件寿命提升3-5倍,维护成本降低60%。

二、战略突围进行时:构建静压技术生态圈

(一)重塑静压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精密机床是高端制造的基石,其核心技术自主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液体静压技术凭借其在精度、稳定性和寿命方面的突破性优势,正成为国产高端机床实现技术突围的关键路径。海西分院在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突破闭式液体静压瓶颈技术,成功研制高精度系列液体静压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已经成为国内少数具备核心元件-功能部件-主机装备的工业母机精密装备成套解决方案供应能力的企业。海西分院开发的全静压复合加工中心,在钛合金航空结构件加工中实现形状精度±2μm;开发的高精度卧轴矩台平面磨床加工精度达2μm、粗糙度≤Ra0.08μm,替代瑞士美盖勒设备;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提供了14台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超精密磨抛机床,在九院可控核聚变中心使用;在核石墨领域,为用户一次性提供38台(套)石墨型专用数控机床产品,实现车间级整体解决方案。

(二)国产化进程中的生态重构

海西分院从核心元件、基础大件到液体/空气静压功能部件,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打破高端功能部件依赖进口的瓶颈。“高精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荣获2024年度国内首台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已累计获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4项、省内首台(套)装备认定5项。海西分院生产的全静压机床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65%,但精度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水平。

当前,液体静压技术生态圈的构建将超出单纯产品替代范畴,正力争重塑全球精密制造的价值链结构。这场突围战不仅关乎国产机床的生死存亡,更是中国高端装备从“功能性替代”向“范式创新”跃迁的战略支点。未来海西分院,随着静压技术与AI、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或将催生新一代智能超精加工装备。